(通讯员:郭志刚)5月8日下午,集贤讲堂第441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。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“耀武扬威——权杖与文明的交互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曹玮教授主持。
李水城教授首先介绍了权杖的基本情况。他指出在西方权杖主要有三种:第一种是年代较早、制作普通、做工粗放、装饰简单的权杖,第二种是质地贵重、装饰精良豪华、象征王权和指挥权的权杖,第三种是天主教、基督教教主等宗教上层人物手中所持的曲柄杖。
随后,李水城教授追根溯源探讨了权杖的起源及其传入中土的路径问题。通过分析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地区、黎凡特地区、伊朗地区、北非埃及地区、欧洲以及中国发现的权杖,认为权杖是西亚率先创造的一种文化特质。距今6000年前后的铜石并用时代,世界体系格局初现,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快,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,资源掠夺使得不同地区的族群冲突加剧,大范围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互成为一种新常态。在上述背景下,权杖这一文化特质进一步向北非、欧洲和亚洲扩散。中国权杖的传入途径大致是从西亚经过中亚进入西伯利亚地区,然后传入中国的西部地区。目前,中国境内发现权杖(头)的地区主要有三个:西北地区、北方长城沿线和云南,其中新疆地区是发现权杖头最多的地区。
最后,李水城教授探讨了权杖在中国的流变。他通过分析河南安阳殷墟小屯、陕西金鸡竹园出土的权杖头样式,认为权杖为近东地区先民首创的文化特质,自西而东,从安纳托利亚最终传入中国,并被夏、商、周三代的社会高层所接纳。在权力政治的语境下,这一文化特质的传播与大麦、小麦、山羊、绵羊、牛、马等生活资料的引入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,深化这个领域的研究将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新课题。李水城教授指出权杖的意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,一个是作为兵器来使用,这个意义一直延续到火器出现以后,而作为权力的标志,则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另一个方面,透过对中国各地考古所见权杖的梳理,不难捕捉到夏、商、周三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致脉络、时间、程度及其变化。特别是当此类器物传入中原内地以后,曾经对三代上层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曹玮教授在总结点评中指出,李水城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,层次清晰,论证严密,极具学术价值和启发性,希望参会师生能够认真学习李老师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,筑牢学术根基。